债权人,债务人,债转股,债权,股权,撤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释解(五) 第十四条债权人与债务人自愿达成债权转股权协议,且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在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中,应当确认债权转股权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释解(五)
第十四条债权人与债务人自愿达成债权转股权协议,且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在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中,应当确认债权转股权协议有效。
政策性债权转股权,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处理。
本条是关于债转股协议效力和政策性债转股不予受理的规定。
【理解与适用】
债权转股权是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良债务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国最早引入这种机制的是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高负债和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高额不良资产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没有停止解困的尝试和探索。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调动了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积极性,但改制后的公司仍然要承担原企业的债务,背负沉重的包袱,很难走出经济困境。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贷款难以收回,长期累积变成呆账、坏账,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使金融系统变得非常脆弱,在承受外部冲击时很容易发生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风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金融届敲了一个警钟。1999年4月始,我国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专门经营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债转股成为资产经营的手段之一。至此,作为被世界上很多国家采用过的鼓励债权人与债务企业配合,激励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有效机制—债权转股权被我国正式启用。
债转股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都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将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债权变成股权,通过资产公司的经营,将不良资产纳入到良性循环之中,盘活银行资金;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债务变成资产管理公司的持股,债务免除的同时增加注册资本,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另外,经过减债增资的调整,企业资产趋于健康,有机会获得新的融资,容易在短期内摆脱困境。
司法解释对债权转股共规定了三条:债转股的法律效力和政策性债转股纠纷不适用本司法解释,债权人对撤销权的行使,债权转股权对企业其他债权人的法律后果。
目前我国并存着两种债权转股权形式,一是国有企业政策性债权转股权;二是非政策性债权转股权。政策性债转股是根据国家划定的可实施债转股企业的范围,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操作,并经国务院审批的行为。政策性债转股是国家决定剥离银行不良资产和解除国有企业负债的一种改革机制,这种债转股是依据国家政策操作的,对哪些企业可以实施债转股份,哪些企业不能实施债转股,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划定范围的,债转股是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和国有企业之间进行的,需要经过特殊审批程序,因而政策性债转股不适用本司法解释。非政策性债转股完全出于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是市场经济主体基于平等地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由此发生的民事纠纷属于民事法律的调整范畴,因此,因非政策性债权转股权发生纠纷适用本司法解释调整。
根据本条的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就债权转股权有关事宜自愿达成协议,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应当有效。从法律形式上看,债权转股权是债权人将其对债务人所享有的合法债权依法转变为对债务人的投资,增加债务人注册资本的行为,它产生债权债务关系消灭和股权法律关系产生两个法律后果。从债转股的法律关系上看,债转股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对原来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变更,当一方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后对另一方享有债权时,另一方因无力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双方协议变更履行义务的方式,将债权作为对债务人的投资,由债权人通过对债务人持股,享有企业产权从而获利以折抵债务。因此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债转股协议并不是新设立的法律关系,是在原合同的基础上对原合同内容的变更。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这是本条规定的债权可以转换为股权的基本法律依据。
债转股协议是以原合同的存在为基础的,债权应当是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的、确定的、无争议的合法的债权,用于转让的股份是债务人自身的,而不是债务人对其他企业享有的。实践中存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而将其持有的另一个企业的股份转让给债权人,从而折低债务,还有企业发行的债券转换为股票,上述两种债转股均不是司法解释中所指的债转股。
股权属于因对企业投资而享有的股东权益,股权的设立属于公司法范畴的调整对象,因此双方在协议债转股时应当遵循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违反公司法禁止性规定的,不能实施债转股,例如,债权人必须是依法可以成为股东的人,对于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持股的自然人或法人为债权人时,不能实行债转股。再如,债转股增加企业注册资本时,应当符合我国公司法关于注册资本实有制的规定。
债权转股协议属于当事人对合同内容的变更,合同变更又是当事人之间一轮新的意思表示,只有符合合同成立和有效个条件时,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当协议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时,应当认定无效。
第十五条债务人以隐瞒企业资产或者虚列企业资产为手段,骗取债权人与其签订债权转股权协议,债权人在法定期间内行使撤销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债权转股协议被撤销后,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清偿债务。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规定。
【理解与适用】
债权转股中,时有债务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债权人签订债权转股协议的情况。债权转股权一般是在债务人境况不好,不能如实履行原合同义务的情况下实施的。债转股后,债权人成为债务人企业的股东,如债务人减债增资后,经营状况良好,债权人能够通过股东收益获得对原来债权的补偿,才能通过债转股真正获益,但如果债务人财务状况继续恶化甚至达到破产清算的地步,债权人的利益将受到最大的损失。因为债转股以后,债权人丧失了债权人的资格,不能与其他债权人平等受偿,作为股东,只能在所有债权人的债权清算完毕后有剩余财产时,参与在股东之间对剩余财产的按投资比例分配,实践中这种破产清算完毕后还有剩余财产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所以,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资产状况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其债权利益的实现非常渺茫。
实施债转股后,债权人的清偿顺位变为不利,因此,债权人在实施债转股前可以作出判断,决定是向债务人以债权作为投资成为债务人的股东,还是向债务人请求清偿义务,保留债权人的地位。显然,债权人作出决定的依据是债务人的资产状况。因此,为保护债权人利益,本条明确规定,债务人以隐瞒企业资产或者虚列企业资产为手段,骗取债权人与其签订债权转股权协议时,债权人可以行使撤销权。隐瞒企业资产一般是指债务人有资产,具备清偿能力,但故意隐瞒不报,逃避债务,迫使债权人选择债权转股权来实现其债权利益;虚列企业资产一般是债务人在经营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为诱使债权人以债权投资折低债务,采取制造虚假资产负债表和欺诈手段,使债权人作出错误的判断。隐瞒和虚列企业资产行为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性质是相同的,均属于债务人采取的欺诈行为,其目的是诱使债权人签订债转股协议。依据本条规定,在债务人存在隐瞒资产或虚列资产的欺诈行为,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接触债权转股权协议时,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本条规定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基本法律依据是我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该条第二款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的,受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我国合同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无效的合同或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债权转股权协议被撤销后,法律关系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即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恢复,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返还尚欠债务及利息。
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必须在法定期间内。依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应当符合上述除斥期间的规定。
第十六条部分债权人进行债权转股权的行为,不影响其他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债权。
【条文主旨】
本条是关于债权转股权对债务企业其他债权人的影响。
【理解与适用】
债权转股权是当事人之间的合同行为,具有相对性,在签定合同的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效力,对没有参加协议的人不具有约束力。因此,部分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债权转股权行为,不影响未进行债权转股权的其余债权人向债务人行使债权。
债转股基本上是在彰武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在这种经济状况下,债务人有可能存在多个债权人,除实施债转股的债权人之外,有可能还有其他债权人。债务人实施债转股是对个别债务的一种清偿方式,不是对一般债务的清偿程序。债转股与破产程序或清算程序是有区别的,破产程序或清算程序是对一般债务的清偿程序,对所有债权人一次性清偿完毕,债权人的地位和清偿标准是相同的,当然,有优先权的债权人除外。破产或清算程序完毕后,债务人企业应当予以注销。债权转股权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合同行为,债转股后,债权人成为债务企业的箍桶,债务人企业减债增资继续存在。
债转股是对个别债权人实施的债转股,个别债权人债转股后成为债务人的股东,享有箍桶地位和权益,对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在投资范围内负有限责任。债权转股权后,债权人对债务人原来享有的债权即转化为股权,债权人成为债务人的新股东后,其与债务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当其他债权人向债务人行使债权时,作为新股东的选债权人不但无权阻止其他债权人向债务人追偿,而且在债务人破产或清算的情况下,与其他债权人并不处于统一清偿顺序,在对所有的债权人清偿完毕后,在债务人仍然有财产的情况下,作为债务人的股东才可以对剩余财产按投资比例分配。